• 形态学实验室

    > 更多
           形态学实验室是开展人及动植物组织细胞及相关物质不同层次形态学研究的实验技术平台,拥有从微米到纳米水平、长时间序列观测、多种荧光多维扫描等适合于药效学、药理学研究的大型仪器设备。可提供的技术服务1.中药抗菌机制研究       建立了离体、整体,静态、动态细菌敏感性实验筛选方法及抗菌药物评估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探讨中药的抗菌作用,找出中药的作用优势,为指导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实验数据。2.中药大分子口服吸收入血的活性示踪       利用专利技术在离体、半离体、整体水平上利用专利技术,动态观察给药后,目标物质吸收入血的结构及浓度变化信息,追踪其入血活性成分,为阐明中药复方作用机理及相关制剂的开发和质量控制提供新的实验思路和方法。3.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离体筛选系统       针对传统方法不能真实反应肥大细胞脱颗粒动态进程的缺点,开发出用两种活体、动态、快速、简便地观察肥大细胞脱颗粒动态过程的专利方法,为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研究及过敏物质检测提供新的方法。4.药物/化妆品皮肤吸收及定位评估       在不损伤皮肤结构的前提下,活体动态观察待测样品透皮吸收的过程和途径,相较于传统检测方法具有实时、可观测、操作简单的优点。5、细胞及组织超显微结构的观察透射电镜:       用于观测样品表面型貌信息,可观察细胞、组织表面形貌变化,广泛应用于材料、病理生理,植物及动物学领域的研究。扫描电镜:用于观察样品内部结构信息,可观察细胞器及材料内部超微结构。6、生物样品的多参数标记及非标记观察:       应用双光子扫描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全内反射显微镜、液晶偏光影响系统、光学相干成像仪等光学成像仪器,得到细胞或组织内部微细结构的荧光图像,在亚细胞水平上观察生理信号及细胞形态的变化,观察各种染色、非染色和荧光标记的组织和细胞等研究。7.  图像分析处理:      可观察动植物标准 HE染色的切片,如植物根、茎、叶、芽等部位及动物细胞的研究工作的观察。可进行图象的增强、处理;自动、手动图象拼接;自动、手动图像位置校对,多维图象管理。8. 活细胞长时间观测:       运用活细胞工作站观察药物对细胞的形态及细胞内部生理信号的影响。可长时间观测达 72小时以上。9.  病理组织切片:       拥有石蜡包埋、切片、染色、脱水、封片、冰冻切片机等一整套全自动病理组织学仪器设备,可以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10. 细胞培养:       本室可进行各种细胞的常规培养,进行药效的离体评估实验。

  • 细胞和微生物实验室

    > 更多
           细胞和微生物室是基于各种类细胞培养和细胞机制研究为主的具有中医药鲜明特色的生物学实验研究平台。本室有相互独立的十万级洁净区,5个单、双人超净台、3个A2型生物安全柜,3台可控温CO2培养箱、1台缺氧培养箱,倒置显微镜成像系统、荧光显微成像系统、微流控细胞培养分析系统、全波长多功能酶标仪、水平电泳仪、PCR仪、蛋白电泳-免疫印迹系统、多功能离心机、纯水-超纯水仪、各类冰箱、大容量液氮罐、水浴摇床、电子天平、恒温水浴、超微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可等仪器,可同时容纳10人以上开展细胞学相关实验。工作人员均具有西医学或中西结合医学博士研究背景,长期从事细胞生物学研究。科研方向一、中药药效筛选与机制研究的细胞培养及分析技术平台       使用各类疾病病理学细胞或应用药物刺激模拟建立疾病病理学细胞模型,对中药血清、中药浸膏提取物、单体成分等各类物质开展相应细胞学培养,应用CCK8、MTT、ELESA等细胞学药物筛选技术,进行相关药物的药效筛选。并在此基础上应用转染、沉默、药物阻断或激活等手段开展基于疾病机制的细胞层次、分子层次、基因层次的研究。二、细胞微流控芯片技术平台       采用微流控芯片灌流系统,模拟体内新陈代谢过程,再现体内微环境,通过独特的灌流管路运送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和气体,并通过管壁上的间隙扩散到细胞生长区域,实时排出细胞代谢废物,完成物质交换过程。将长期动态细胞培养微环境控制与活细胞延时成像技术结合在一起,突破传统静态和大空间活细胞培养方法的限制,建立密闭空间更精确的动态控制系统(温度、气体、液流),将细胞培养与功能分析完美结合,提供与众不同的实验思路。       根据不同细胞类型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同,针对哺乳动物、细菌、酵母等进行独特设计,优化细胞生长环境,在活细胞动态监测,特别适合长期持续观察实验。       本平台可实现从细胞加药到细胞观察的长期自动化控制,为不同实验量身定做微流控芯片板,同时进行四个独立的加药实验,全自动控制的荧光倒置显微镜可连续2周跟踪拍摄细胞动态变化,同步完成活细胞培养与分析检测,在中医药的细胞机制研究、疾病的基础生物学研究、疾控模型建立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三、药物在治疗血管性疾病与延缓衰老方向细胞研究技术平台       平台研究人员在中药对血管性疾病的治疗与中医药延缓衰老方向有长期研究经验与研究方向,特别是在血管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大、中、小血管病变等)的细胞造模、血管衰老各类细胞造模、血管新生细胞造模、多种细胞衰老造模、细胞自噬模型拥有多种实验手段,针对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特点熟练掌握应用各种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的检测进行机制研究与探讨。该方向受到国家自然基金与北京市自然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项目资助。可提供的技术服务●提供细胞培养操作空间与针对初学者的细胞实验操作指导。●原代细胞培养、细胞系培养、干细胞培养、生物体原代细胞提取培养、造模及后期检测。●基于细胞培养的中药(中药复方、中药提取物、中药单体)药效筛选。●低氧可控温环境下细胞培养。●压力下细胞的培养与检测。●基于血管损伤、血管衰老、血管新生及衰老研究的细胞培养及机制研究检测服务。★细胞微流控实验检测服务。▼酶联免疫吸附(ELESA)试剂盒检测。▼智能全自动荧光显微成像检测与分析。▼常见样品的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检测与分析。▼蛋白的PAGE电泳及免疫印迹的western blot检测分析。▼PCR扩增及产物检测。▼小分子半抗原-载体偶联、多克隆抗体及小鼠原单克隆抗体制备。▼超微量分光光度检测。
  • 物质分析检测实验室

    > 更多
          物质分析检测实验室主要开展中医药研究中相关物质的定量、定性分析及结构鉴定工作,为中医理论研究、中医药代谢组学、药代动力学、中药复方药效物质成分分析、中药制剂等科学研究提供高标准的技术支撑。是国家认监委认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CMA)、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之一。现有工作人员10余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2人,博士4人、硕士2人。拥有近2000万元先进分析仪器设备,实行开放式管理,面向全院及全社会中医药研究领域,提供高水平、标准化的实验研究平台和实验共享服务。科研方向● 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研究平台       综合应用药物分析技术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检测中药材、中药制剂、保健食品、化妆品的化学成分,筛选中药材、中药制剂的潜在活性成分,预测相关疾病的作用靶点,探讨中药治疗目标疾病的作用机制。通过构建中药方剂“化学成分-作用靶标-疾病靶标-PPI 网络”多维网络,从分子层次阐释中药方剂作用原理。应用于中药药效、作用原理;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中药药性与疗效的相关性;药物的新适应症的重新定位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中药材质量控制标准(质量标志物)研究。首次建立中药抗菌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方法建立,并开展中药干预胃轻瘫、脑梗塞等疾病的作用机制和组方配伍合理性研究,为各级课题和制药单位提供了服务。● 中医药代谢组学       采用整体性的代谢组学方法与中医整体观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利用LC-MS/MS 技术和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分析方法,建立了系统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将其用于中药复方疗效评价及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中。● 代谢动力学研究平台       代谢动力学是中医药研发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贯穿中医药研究过程的始终,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申报临床试验开展的创新药物临床前药代研究及其他类新药药代研究;中药制剂产品药代研究;探明各物质成分的代谢性质及限制因素,以阐明中医药疗效的物质基础;开展体外吸收试验、体外代谢试验、药物动力学筛选、代谢稳定性筛选,以预估单体成分的成药性;复方配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通过药物动力学研究检测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设法避免或降低药物间的不良反应;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代动力学、生物等效性等新药研发工作。该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等各级课题的支持,并开展对外服务工作。● 新药及保健品研发       长期致力于各类剂型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等药学类研究。已经与国际、国内著名研究机构和制药公司如:Coca calo、烟台巨先药业、中科乐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江西青峰药业、山东吉生源药业、吉林一正药业等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作为年轻机构完成10余项保健食品、新药的开发工作,注重先进技术体系的建立应用和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在促进新药产学研结合中发挥重要作用。● 神经递质分析检测       建立了液质联用技术测定多种神经递质的方法。可对血样、组织样本、脑透析液中乙酰胆碱及多种神经递质进行快速检测。该方法为多个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及其他课题和单位提供了服务。● 氨基酸分析检测       对发现的氨基酸类内源性小分子标志物成分进行了定量LC-MS/MS分析方法研究,解决了体内氨基酸等代谢物难以直接检测及定量分析的关键技术问题。目前已经建立了快速准确的多种氨基酸检测方法。该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的支持。● 成分的鉴别分析       运用串联质谱技术在系统地研究了多种药用植物中不同类型天然产物的分子鉴别及其质谱行为的基础上,建立起对复杂药用植物中常量及微量成分分析的高效、快速的质谱分析方法平台,从而快速鉴定或推测中药及复方中多种成分和未知化合物。其中对炮制前后何首乌中蒽醌类以及二苯乙烯类成分进行多级质谱裂解规律研究成果已联名发表到Planta Med.(IF 2.037 )。可提供的技术服务● 定量分析技术● 定性分析技术●提取及分离纯化技术●新药及保健品研发●中药材质量标准研究●农残快速检测●体外组织成像技术●药代动力学研究(动物/人体)●保健食品质量标准研究●新药稳定性研究(加速稳定性、长期稳定性)●中药(制剂)复杂成分定性、定量研究●中药血清化学研究●网络药理学研究●中医药代谢组学●神经递质分析检测 
  • 微透析实验室

    > 更多

          微透析实验室由中医、中药、生物、化学等多学科高、中级人才组成,具有坚实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中医药基础研究经验。近年来,研究团队采用微透析和自动采血等技术方法,在清醒、自由活动的动物体内进行多位点取样及分析,长时间、动态地观察活体多部位化学物质的经时变化。围绕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的关键因子、关键靶点,开展了中医药防治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癌性疼痛以及相关中药物质基础与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在基于微透析-HPLC技术的清醒、自由活动大、小鼠模型脑内特定神经核团细胞外液相关药物、神经化学物质、神经递质水平动态变化的研究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技术优势。



    科研方向

    ● 基于微透析技术的整体、动态研究平台

    采用微透析结合HPLC—电化学/紫外/荧光/质谱及其他生化检测技术,可以在动物清醒、自由活动状态下,同步进行多个位点的取样及分析,所获得的数据直接反映靶部位发挥生理病理作用的、游离于细胞外液的微量化学物质的信息。研究方向:老年疾病特别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药理学研究。

    ● 基于自动采血系统的整体、动态药代动力学研究平台

    整体、清醒、动态研究生物体的代谢变化的手段,是体现中医药整体复杂体系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自动血液采集系统可以在清醒、自由活动的动物体内定时进行血液的微量样品采集,配合微透析采样、代谢粪便尿液收集、生物样品低温均质和三重四级杆质谱检测系统,可实现血液靶组织或靶部位多种化学物质或代谢物长时间、动态地观察。广泛应用于医学、药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动物实验研究。

    ● 疼痛及镇痛的中医药研究平台

    以与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评选机构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共同进行国际合作课题为契机,在本实验室引进、建立了光化学诱导的神经源性疼痛的SSNITN等临床预测性较好的动物模型及相关实验技术,筛选并发现了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有效中药及其成分,申请了专利。进而,又建立了转移性骨癌痛、癌侵袭痛等大、小鼠动物模型,并研究了该类药物对癌性疼痛及其镜像痛的作用和机制。在清醒自由活动大鼠疼痛中枢细胞外液神经递质动态变化的层面,揭示了中药镇痛的中枢机制和科学内涵,为有效干预神经源性疼痛的中药新药开发奠定了基础。

    ● 基于线虫的延缓衰老及抗帕金森病药物发现及机制研究的技术平台

    项目组成员自2006年开始一直以线虫为研究对象开展延缓衰老及防治帕金森病的药物发现及分子机制的相关研究,建立了多种衰老及帕金森病线虫模型及检测方法,基于以上研究工作,实验室已申请4个发明专利,2个已授权,搭建了以线虫这一模式生物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平台。

    实验室可观察和检测的技术指标及项目

    技术平台

    服务项目

    微透析和自动血液采集

     

    生物样品制备

     

    生物样品前处理

     

    ² 大、小鼠微透析探针的体外或体内回收率实验

    ² 大、小鼠特定脑区的定位和脑内恒速药物微量注射

    ² 大、小鼠微透析探针的植入(脑、皮肤、脊髓、血管、各组织以及肿瘤等)

    ² 基于微透析技术的自由、清醒、活动状态下动物微透析样品连续采集

    ² 大、小鼠采样管和给药管植入(颈静脉、颈动脉、股静脉、肝门静脉、胆管及十二指肠、胃管、导尿管等)

    ² 大、小鼠动脉、静脉血管内恒速药物注射

    ² 基于自动采血技术的自由、清醒、活动状态下动物微量血液样本连续采集

    ² 大、小鼠血液、脑脊液、胆汁、尿液、粪便及各脑、肝、心、脾、肺、肾、脊髓、神经节的采集和收集

    ² 大、小鼠血清/血浆低温制备、各组织样品的低温高效均质研磨

    ² 生物样品高通量提取和溶剂的高纯氮气吹干等前处理操作

    ² 基于微透析和自动采血技术的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研究

    生物样品检测

    (高效液相-电化学/紫外/荧光/三重四级杆质谱)

     

    生理数据采集

     

    电泳行为分析

    ² 脑微透析样品中微量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DA)、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多巴柯(DA代谢产物)、高香草酸(DA代谢产物);羟自由基指标:如2,3-DHBA、2,5-DHBA等含量的检测

    ² 脑微透析样品中多种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天门冬氨酸;抑制性氨基酸:如γ-氨基丁酸、牛磺酸、甘氨酸以及丝氨酸、谷氨酰胺水平的检测

    ² 人或动物脏器或组织微透析样品中能量代谢相关的物质:如葡萄糖、乳酸、甘油、丙酮酸、谷氨酸、尿素等水平的检测

    ² 基于HPLC-QQQ-MS的生物样本分析方法开发与验证(血液/血清/血浆、胆汁、脑脊液、组织样品、微透析液、细胞等)

    ² 体外药物ADME及血浆蛋白结合率研究(Caco-2模型、CYP450模型等)

    ² 体外和体内多种生物屏障的膜通透性研究(胃肠屏障、血脑屏障等)

    ² 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生物利用度、药物组织分布、代谢和排泄研究

    ² 药代动力学数据处理、计算及分析服务

    ² 小动物生理数据的采集(心电、脑电、肌电、眼电、皮肤电、胃肠电、诱发电位、动作电位、神经放电、有创血压和心室压、无创血压、体温、肌张力等

    ² 蛋白的Wetern Blot电泳分析

    疼痛与镇痛研究

    ² 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脊髓损伤等神经源性疼痛动物模型的建立

    ² 转移性骨癌、癌侵袭引起的癌性疼痛及镜像痛动物模型的建立

    ² 冷、热及机械痛敏等基于动物行为学的镇痛药效评价

    ² 疼痛相关的周围及中枢的调质、因子、神经递质等指标的检测

    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研究

    ² 药物对线虫生存最长时间的影响,线虫热应激实验的影响,以及对线虫发育速率及繁殖力的影响,药物对线虫活性氧、多巴胺水平的影响

    ² 药物对鱼藤酮致线虫PD模型多巴胺神经元突触的促生长作用;药物对转基因(A30P)线虫PD模型多巴胺神经元突触的促生长作用

    ² 采用QRT-PCR方法考察药物对线虫PD相关基因及衰老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四诊信息研究室

    > 更多
          四诊信息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重要桥梁。
    科研方向      四诊信息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适用科学技术,开展中医四诊信息采集、分析技术及应用等脉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可开展的重点特色技术及检测项目——脉学研究      基于计算机自动控制传感器动态定位技术的,双手寸关尺六部脉的脉诊信号采集

  • 免疫学实验室

    > 更多
          免疫学实验室是2016年成立的一个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免疫学研究平台。拥有实验室面积300平米,仪器设备近2000万元,目前实验室已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分子免疫和细胞免疫研究体系,形成基因差异检测及痕量基因分析系统、细胞基因导入-分析分选系统、蛋白表达-纯化-分析系统、抗肿瘤药物药效评价平台等特色研究平台,致力于从动物模型、细胞及分子不同水平开展研究和探索工作。实验室现有工作人员5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硕士生导师1人,博士学历3人,硕士学历2人。已承担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院自主课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等期刊杂志上。科研方向1、 基因差异检测及痕量基因分析平台本实验室以核酸定量分析技术的革新级设备——微滴式数字PCR为核心,辅以Real-time PCR、全自动核酸提取仪及其它相关仪器设备,打造了核酸基因样品制备-差异检测-痕量基因定量分析一整套尖端基因检测分析体系。2、 细胞基因导入-分析分选平台外源性基因(或基因组DNA)可以被人为地导入细胞,观察它在细胞中的表达,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功能。这种技术是研究基因表达、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研究手段。在诸多基因导入手段如脂质体转染、阳离子聚合物转染、病毒侵染、电穿孔等技术中,电穿孔法作为物理方法,具有高效、可适用细胞广泛、特别适合于其它方式难于基因导入的淋巴细胞、干细胞、原代细胞等细胞,同时还具有过程短、成本低、可大规模转染等优点,是细胞基因导入的最优选择。3、 蛋白表达-纯化-分析平台本实验室以最前沿的蛋白纯化设备——AKTA avant 25系统,以及最灵敏的分子相互作用分析设备——Biacore T200为核心,辅以大肠杆菌及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BIO-RAD ChemiDocTM高灵敏度成像系统、ODESSAY双色红外成像系统以及其它相关仪器设备,打造了蛋白表达-纯化-分析一整套尖端的蛋白研究体系。4、抗肿瘤药物药效评价平台(发光细胞-小动物活体成像检测体系)平台以本实验室自制的高灵敏度luciferase发光细胞及IVIS-Lumina III小动物体成像仪器为检测手段,从肿瘤种植第一步开始,动态监测肿瘤生长情况。稳定的生物发光细胞系和先进的检测仪器可确定检测到动物皮下甚至个位数个细胞。弥补了目前研究中从种植到肉眼可见这一不可试时间窗,从而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了更客观、更具特色
  • 机能实验室

    > 更多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基于中药及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特点,采用先进的现代生物学技术,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不同层次开展中医方剂取效原理及证治机理研究,建立高水平的、系统的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胃肠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药效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以及中药单体药物筛选及机制研究等中医药实验研究平台。从而逐步形成不同层次研究方法互为补充和印证、不同研究系统有机联系、符合中医药自身规律的实验方法学体系。





  • 骨与关节疾病实验室

    > 更多
          骨与关节疾病实验室前身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病理实验室(2009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建于1985年,一直致力于中医药防治骨与关节疾病(主要从事于骨质疏松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工作。现有工作人员6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2人。
    科研方向      经过多年的发展,实验室形成了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分别是: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础研究、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础研究、“肾主骨”的机理研究及 “脏腑相关”的机理研究。围绕这些研究方向做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形成了自身的优势特色。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5项,研究经费270余万元,在国家级以及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对外检测项目一、动物模型制作      实验室开展过多种动物模型的制作: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佐剂性关节炎动物模型、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痛风性关节炎等)、骨质疏松症(去势、糖皮质激素、维甲酸)、高血脂、血瘀症、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肝损伤等动物模型。 目前,可对外提供关节炎动物模型和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的制作服务。二、骨组织Micro CT检测      Micro CT系统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具有极高空间分辨率和探测灵敏度的一种成像技术,专门用于对小动物进行成像,并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开发,肿瘤检测,骨骼、牙齿、牙周组织及相关材料扫描。采用Micro CT对骨组织进行三维成像,可更直观更准确的得到骨形态计量研究结果。本实验的Bruker microCT SkyScan 1174台式microCT断层扫描成像仪具有快速扫描、简易控制、小巧玲珑等特点,实现了在一个理想的分辨率条件下对物体进行非破坏性的三维显微成像观察。三、大鼠及小鼠胫骨不脱钙骨切片制作、染色(甲苯胺蓝和三色一步法)及荧光标记     实验室对不脱钙骨切片的甲苯胺蓝和Villuneva三色多步染色方法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甲苯胺蓝和三色一步染色方法。四、不脱钙骨切片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组织形态计量      实验室建立了不脱钙骨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染色方法及其计量分析技术,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骨组织形态分析技术体系。此外,亦熟练掌握常规冰冻切片、石蜡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并可对其组织形态进行分析计量。五、骨力学检测      骨生物力学检测是运用力学手段检测骨的力学性能,是反应骨材料特性和骨结构特性的指标,是骨量、骨结构和骨强度的综合体现,主要参数有骨的最大载荷、弯曲强度以及弹性模等。本实验室的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即可以完成以上参数的检测。六、骨组织及常规组织石蜡切片、冰冻切片及HE染色       实验室人员熟练地掌握了各种病理切片制作技术:石蜡切片技术、冰冻切片技术、超薄切片技术、不脱钙骨切片技术。此外,除常规HE染色外,掌握了多种特殊染色方法。七、破骨细胞的原代培养、诱导培养技术以及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与骨磨片共培养技术      实验室人员熟练掌握了多种组织的原代细胞和细胞株培养技术;此外,还建立了多项具一定特色的培养技术,如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与骨磨片共培养技术,树突状细胞与免疫因子共培养技术等。
  •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 更多
          本科室建有成熟完善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生物大分子研究平台,提供完整的新药、保健品临床前药理及分子机制的整体研发服务。主要基于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CMAP分析、AI等前沿分析技术,构建有针对炎症、肥胖、代谢性疾病、肿瘤等的中药组分配伍复方的系统研究及新药筛选平台;提供适合“非线性、小样本”的中药多组分与生物效应间数据分析、中药组分配伍复方的构建、筛选评价等研究技术平台。该技术应用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研究论文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为企业研发的相关产品已上市。拥有多种细胞模型、整体动物评价和高通量药效筛选检测方法。与临床紧密结合,目前已经在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肾病、多囊卵巢综合症、ED等研究领域提供十多项新药及保健品的药效毒理学研发工作。科研方向及服务项目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针对中医证候物质基础和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的研究,以生物大分子为研究对象,对包括蛋白、多肽、核酸、多糖等的生物大分子进行提取、分离、纯化和功能检测,具有完整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基因及蛋白芯片、生物质谱及蛋白质组学研究平台,同时也提供Western blotting、RT-PCR、Q-PCR、酶联免疫等分子生物学常规检测。